目的
分析肺癌患者机采血小板的输注情况,探讨其疗效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
方法
收集 2010 年 1 月—2016 年 6 月 130 例肺癌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 205 例次的临床资料,根据血小板纠正增加指数来评价输注的临床疗效。从疾病类型、性别、年龄、体质量、血小板输注次数以及红细胞悬液输注情况对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
130 例肺癌患者 205 例次血小板输注中,158 例次有效,其有效率为 77.1%;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分别为 81.5% 和 7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9);而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鳞状细胞癌和腺癌有效率分别为 82.3% 和 7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不同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血小板输注次数为第 1 次、第 2~4 次和第 4 次以上分组比较,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
结论
肺癌患者血小板输注次数可能是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增加,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可能性越大。
Citation:
谭金哲, 魏曾珍, 陈龙, 谭斌. 130 例肺癌患者机采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分析. 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 2017, 32(12): 1900-1902. doi: 10.7507/1002-0179.201610212
Copy
Copyright ©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 of West China Medical Publisher. All rights reserved
1. |
朱洪源, 陈成.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治疗进展.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33): 4145-4157.
|
2. |
席惠君. 临床输血学.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29.
|
3. |
罗炎杰, 高峰议. 输血科(血库)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与标准化管理实用全书.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58-259.
|
4. |
Goldstraw P, Ball D, Jett JR, et al.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Lancet, 2011, 378(9804): 1727-1740.
|
5. |
李大鹏, 徐学芳, 任红, 等. 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个供者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中国输血杂志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5(34): 1308-1309.
|
6. |
涂秀. 45 例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5(34): 1308-1309.
|
7. |
徐丽娟, 卓海龙, 刘斌杰, 等.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分析.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8, 10(1): 59-60.
|
8. |
Rouger P. Prospects in blood transfusion. Transfus Clin Biol, 2003, 10(2): 91-93.
|
9. |
董伟群, 郭萍, 佟力, 等.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原因分析. 临床血液学杂志: 输血与检验, 2009, 22(1): 75-77.
|
- 1. 朱洪源, 陈成.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治疗进展.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33): 4145-4157.
- 2. 席惠君. 临床输血学.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29.
- 3. 罗炎杰, 高峰议. 输血科(血库)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与标准化管理实用全书.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58-259.
- 4. Goldstraw P, Ball D, Jett JR, et al.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Lancet, 2011, 378(9804): 1727-1740.
- 5. 李大鹏, 徐学芳, 任红, 等. 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个供者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中国输血杂志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5(34): 1308-1309.
- 6. 涂秀. 45 例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5(34): 1308-1309.
- 7. 徐丽娟, 卓海龙, 刘斌杰, 等.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分析.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8, 10(1): 59-60.
- 8. Rouger P. Prospects in blood transfusion. Transfus Clin Biol, 2003, 10(2): 91-93.
- 9. 董伟群, 郭萍, 佟力, 等.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原因分析. 临床血液学杂志: 输血与检验, 2009, 22(1): 75-77.